查看原文
其他

近20年诺贝尔奖大盘点,细数获奖者与中国的千丝万缕

视角学苑 2022-12-28


每年10月份是诺贝尔奖的颁奖月。这一顶级奖项的揭晓,总能吸引全世界人民的目光,当然,也总能引起教育界广泛的讨论。从20年前的“钱学森之问”到今年二十大上再次提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拔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而作为世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被认为是拔尖人才培养成效和科技创新水平的风向标。通过梳理近20年来的诺奖获奖者数据,并细数这些获奖者与中国的关联,从中也许能看出有趣的现象。 
数据说明:我们统计了从2003年至2022年近20年中211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姓名、获奖时的单位和博士毕业院校,数据主要收集自诺贝尔奖官网,部分数据通过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信息进行补充。考虑到诺贝尔和平奖受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较多,本次分析主要涵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经济学、文学五类奖项。同时,在进行统计时我们仅包括了工作单位属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获奖者。如果获奖者属于多个学术单位,则每个单位都会被计数。人工统计,如有疏漏,欢迎读者留言指出。
01拥有诺贝尔奖最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统计获奖者获奖时所在的单位,可以发现近20年来产出诺贝尔奖最多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是美国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其次是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芝加哥大学。

表 1 近20年诺贝尔获奖者最多的高校或科研院所
排名首位的HHMI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受私人资金资助的生物和医学研究组织之一,仅次于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也是全世界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心向往之的研究殿堂。选择资助有潜力的科学家而不是具体的项目(对人不对事)、坚持原创性的工作以及提供稳定长期的经费保障是HHMI进行科研资助的三个主要准则。而显然,这样的资助体系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丰厚的回报,近20年来,有12位研究人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榜单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名。
从这些机构所属的国家来看,美国以150位获奖者的成绩排在首位,远超排名第二的英国(18位)和第三的日本(14位)。近20年诺奖人数最多的高校和研究院所排名前12位的单位都来自美国。实际上,虽然近20年美国本土的高校也培养出了相当多的诺贝尔奖(见表3),但与150的数量相比,仍有大量的人才从别的国家接受博士教育,并最终去往美国工作,可以看出美国强大的人才聚集和虹吸效应。

表 2 近20年诺贝尔奖获奖者最多的国家/地区(仅统计工作单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获奖者)
02培养诺贝尔奖最多的高校
如果说诺奖获奖者的工作单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那么诺奖获奖者的博士毕业高校和国家则体现了一所高校和一个国家对拔尖人才的培养能力。如上文所提及,在这个榜单上,美国仍然独占鳌头,其拥有的高校在近20年培养了107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其次是英国(25位)、日本(16位)、德国(11位)和法国(10位)。

表 3近20年培养诺贝尔奖获奖者最多的国家
学校层面,哈佛大学以20人排名第一,其次是麻省理工学院(11位)、剑桥大学(10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8位)和斯坦福大学(7位)。在这个榜单上,前十名的高校中,有两所英国的高校(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两所日本的高校(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博士毕业院校分布要比工作高校更为集中,排名前10的顶尖高校培养了近20年超过一半的获奖者。

表 4 近20年培养诺贝尔获奖者最多的高校或科研院所
03诺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中国的无缘常常被用来作为钱学森先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题的佐证。2012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获奖者;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0的突破。华裔生物化学家钱永健和电机工程学家高琨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除此之外,在近20年的获奖者名单中似乎难寻中国的身影。然而如果再仔细看一下,则会发现在211位近20年非和平奖的诺奖获奖者中,有超过3分之一都与中国有各种各样的联系。

表 5 近20年诺奖获奖者与中国的关联(不完全统计)
这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便是受邀来华进行学术交流。例如中国科学院设立了爱因斯坦讲席教授,每年邀请10名左右活跃在科学前沿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其中就包括已经或有潜力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到中国科学院进行1~2周的学术访问,由学院支付讲座薪酬2000美元、科学家及配偶公务舱往返机票、访问期间的食宿交通和学术活动等费用(不超过7万人民币)。可以看到,自2004年设立以来,已邀请多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包括2008年物理学奖得主Toshihide Maskawa、2013年化学奖得主Martin Karplus、201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Gregg L. Semenza等。
第二种是授予诺奖得主荣誉博士学位、荣誉/名誉/讲座教授、以及外籍院士的头衔。例如北京大学就聘请2004年、2010年、2011年的多位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为荣誉教授,西北大学也向至少4位诺贝尔奖获奖者颁发荣誉教授证书。近20年至少有12位诺奖得主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另外,还有一些诺奖得主与中国的牵绊更深。例如2004年化学奖获奖者Aaron Ciechanover,在2011年出任南京化学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所所长,2015-2018年任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201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2005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Barry J. Marshall 在2016年受聘成为郑州大学马歇尔医院院长和郑州大学马歇尔医学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9月,其与郑州大学签订全职人才引进协议,将领衔成立马歇尔国际消化病医院和国际消化病医学中心。2022年经济学获奖者Philip H. Dybvig 在2008年就受聘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并在2010-2021年担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
此外,我们也发现,很多诺奖得主,特别是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成为了很多中国企业的“首席科学家”,其中不乏一些活跃在微信朋友圈的保健品和化妆品企业。
04小结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清华北大双双在最新的多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冲入前20,但中国人和中国高校在诺奖获奖名单上的缺席一直是中国教育界心中的痛。一方面,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高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在如何激励和促进更多的科研人员做出原创性、前瞻性的研究方面,相信以HHMI为代表的很多国外机构的资助和评价方式非常值得借鉴。同时,对于诺奖得主,国内的政府高校也应该更加理性,从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走穴”式交流,转变为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教育合作,希望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去蹭诺奖热点时,少一些”我校女婿喜获诺奖“,多一些”我校校友、我校教师喜获诺奖“的新闻。
来源 | 一读EDU编辑 | Alice
直播预告:美本工具书带读活动


从2019年开始,视角学社携手业内顶级顾问开始编撰《美本申请工具书》,迄今已有四个年头了。这本书从高中择校开始,给大家讲解一路走来需要留心注意的事情。工具书内容详细介绍可点击下图:

本周日,工具书导读第二课“美本申请重要组成部分之基本逻辑和招生模式”开课!学美教育创始人张恒瑞老师、寻教育导师团成员Mike老师联袂出席,希望不仅能从“术”的角度给家长们准备清单,更能从“道”的角度理清思路,为孩子们做更长久的打算

⏰活动时间:11月6日  20:00—22:00

参与方式:关注视角学社视频号,点击即可预约

相关阅读:

“承包”美国名校硕士专业的中国学生,他们的就业出路在哪里?

北师大历时7年的教育质量报告,用数据揭示了影响学习的9大要素

印度“留美”热:印裔高材生和他们的硅谷梦



转载:里瑟琦科教观察。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